御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。
它曾作为公家町而繁荣,而后又荒废、重建。

京都御苑所在的京都盆地是频繁发生河流泛滥的地方,以榆科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(京都的原生植被 ,被称为“山城原野”)遍布此处。进入平安时代(794–1185)后,因泛滥区域缩小等原因,在现在的京都御苑所在之处修建了天皇的住所——御所(皇宫),然后又以御所为中心,形成了公家(宫廷贵族)宅邸林立的“公家町”(公家之城)。这里既是日本的权利中心,又是天皇身边的公家的文化繁荣之地。

到了明治时代(1868–1912),由于明治维新(1868年开始)以及迁都东京,公家町很快便荒废了。明治天皇(1852–1912)对此感到悲叹,根据他的意愿,京都府开启了“大内保存事业”,将公家町旧址修建为御所外苑,即御苑。在这项事业中,京都府整修了御苑道路,并开展了包括京都市民等在内,由全日本捐赠树木的植树活动。大正时代(1912–1926)初期,为了配合大正天皇(1879–1926)的即位仪式(大正大礼),苑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,为今天拥有整齐宽阔的车马道、绿树成荫的人行道、四面环山的风景等的御苑景观奠定了基础。经过150年的岁月,京都御苑成为了京都市内规模最大的林地。

二战后,这里作为国民公园,成为了市民们日常散步或进行体育运动等的地方。苑内保留了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与皇室(天皇)渊源深厚的景观与活动,比如御所、御所外苑风景、葵祭与时代祭等,到访者能够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多重面貌。

古代–近代前叶

①御苑修建前,京都盆地是频繁发生河流泛滥的地方,以榆科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(京都的原生植被 ,被称为“山城原野”)遍布此处。
②794年(延历13年),日本平安时代(794–1185)的都城平安京(现在的京都) 的内廷建成。桓武天皇(737–806)决定的内廷(皇宫)位于现在京都御所以西约2公里处,由于内廷接二连三被烧毁,便主要将摄关家(出自镰仓时代的藤原氏嫡系,公家(宫廷贵族)中地位最高的五大家族之一 )的宅邸暂时作为皇宫设立了临时内廷。
③内廷因火灾被烧毁后,便没有再在原来的位置上重建内廷,1227年(安贞元年),在现在的位置创建了内廷。
④1331年(元弘元年),光严天皇(1313–1364)即位,内廷成为御所。
⑤1392年(明德3年),由于南北朝合一,原来仅为北朝天皇皇宫的内廷 从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宫。直到明治时期(1868–1912)的约500年间,这里一直是天皇的住所。
⑥安土桃山(1568–1603)–江户时代(1603–1867)初期,以御所为中心形成了公家町(公家之城)。1708年(宝永5年),宝永大火烧毁了南部区域的房屋等。公家宅邸扩建到被烧毁之处,公家町的占地面积得以扩大。

返回年表

近代

⑦随着明治天皇(1852-1912)迁都东京,周边的公家(宫廷贵族)也迁往东京。公家町(公家之城)也因明治维新(1868年开始)而很快便荒废了。
⑧1877年(明治10年),明治天皇挂念公家町荒废一事,命令京都府保存御所,维持原有景观。
⑨1883年(明治16年),大内保存事业完成,其内容包括拆除房屋、建造外围石墙土垒、修建道路、种植树木等。
⑩1914年(大正3年),作为大正天皇(1879–1926)即位仪式(大正大礼)的一环,实施了建礼门大道的加宽改造等改建工程。现在京都御苑的面貌基本形成。

返回年表

现在

⑪1947年(昭和22年),内阁决定把京都御苑作为国民公园,赋予了它作为御所前院维持景观的作用和作为城市公园的作用。
⑫1949年(昭和24年),京都御苑作为国民公园向公众开放,迎来了众多游客。1951年修建了网球场与儿童公园等设施。
⑬1971年(昭和46年),管辖机关由厚生省变更为环境厅,促进人们亲近自然这一京都御苑的新作用受到了重视。1981年兴建了“出水小溪”,1986年开发了“母与子之森”。
⑭2005年(平成17年),在为昭和天皇(1901–1989)即位大礼而修建的宴会厅旧址 上建成了京都迎宾馆。此后,京都迎宾馆迎接了许多来自海外的宾客。

返回年表